健身器材是让人健身的,可如果健身器材本身都不健康,那很可能就伤人身体了。据央视报道,在河北定州等地,不少公共健身器材厂家偷工减料,合格证也根据客户需要随意粘贴。监管部门已对涉事企业依法立案调查专业的股票配资网,并对当地体育用品企业进行全面排查整治。
据报道,一些企业不断压缩成本,突破国家标准要求,违规降低公共健身器材的管材壁厚度、改变其安装方式,甚至器材整体的尺寸和管径都大大缩水。吊诡的是,材质偷工减料、安全大打折扣的健身器材,反而是不少企业出货量最大的产品。一边是采购者明知器材有质量安全隐患而购买,一边是企业迎合市场需要主动量身定制。畸形的供需链条上,商家和采购者达成了某种默契。双方心照不宣的是,这些健身器材姓公;潜台词无非是,公共的就可以糊弄。
公共健身器材不像家用器材,质量不好消费者会及时投诉;也不是用于店铺经营,遇到事故直接危及经营稳定。所以在某些人眼里,公共健身器材的安全质量似乎可以“自动降级”。一些购买者为了应付检查验收,在采购时重价格轻质量,甚至主动选择低价低质的公共健身器材。有的地方公共健身器材使用者不多、利用率不高,也导致生产者和采购者都对器材安全抱有侥幸心理。此外,公共健身器材到底有没有质量缺陷,普通人靠肉眼也很难发现。更严重的是,劣质公共器材披上了合格的外衣。据报道,即使企业偷工减料,生产出非标准规格的器材,合格证照样贴;哪怕将缩水的器材拿去检测,也能变换手法通过检测关。
因质量和安装问题,劣质公共健身器材已经屡屡发生伤人事件。公共健身器材姓“公”,关乎公众健康与安全,质量安全的标准和监管都应该更加严格。涉事企业已被依法立案调查,劣质健身器材流向何方也需要倒查。大量偷工减料的公共健身器材之所以能够在各地安装,招投标、采购、验收检查等环节“开绿灯”,无疑是重要因素。采购、检测和验收等环节不放水,才能确保有病的器材造不出、卖不动、装不了。
全民健身,公共健身器材大有用场;公共健身器材“带病”,无异于对百姓人身安全下黑手。质量好、安全优的公共健身器材,才能在市场竞争和百姓口中立得住、立得稳,才能呵护好全民健身的需求和热情。
更多热点速报、权威资讯、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
记者:李松林
蜀商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